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刘风雪、李婉溶随娄底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考察团队于4月9日至12日赴革命圣地延安,聚焦延安地区如何将深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开展红色思政课考察调研活动。

寻脉:实地走访革命旧址,感受历史厚重
考察团队实地走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凤凰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枣园、梁家河知青旧居等革命旧址,一孔孔窑洞、一件件旧物,化作立体教材,以独特的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将革命理想具象化,启示着思政教育要厚植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让大家真切体悟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寻力:观摩特色思政课堂,学习教学方法
在杨家岭、梁家河等地,考察队现场“沉浸式”听取了以《重温党的七大增强看齐意识》《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为民情怀与实干担当》为主题的三堂专题式教学课。此外,《延安保育院》则通过情景教学,以舞台艺术展现革命年代的动人故事。这种“实景+研讨+体验”的多元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旧址前,在“景”中释其认识之疑、解其思想之惑,以“情”动人心,使知识“入脑入心”,为破解传统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寻径:校地共同交流研讨,共绘育人蓝图
“大思政课”之大,需要关注社会“大主题”,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社会育人“大能量”。调研期间,考察团队与延安当地专家学者围绕“红色资源课程化”展开深度对话。延安专家提出的“四个要”方法论——一要深挖本土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二要用“小故事”讲活“大道理”;三要建强师资队伍,筑牢专业根基;四要创新方法手段,激活教育动能,为学校红色思政课程建设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双方还就校际合作深入探讨,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此次调研既是寻根之旅,更是创新起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红色资源活化工程”为抓手,通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等举措,建设更具深度、广度、高度的红色思政课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图景化、生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道理、讲透哲理,推动思政教育迈向新高度。
(文/图:刘楚瑾 黄雨馨 肖羽婷;一审:李婉溶;二审:成赛军;三审:于意)